2023年1月28日 星期六

個人學術網頁

好久沒有使用這個部落格,如果有需要聯繫我的話,可以進入我的個人學術網頁查詢我的相關資料,並透過email聯繫我。

張智皓個人學術網頁:lenserote.mystrikingly.com

2021年4月19日 星期一

《高低階快樂與享樂主義的悖論》

 「享樂主義」(hedonism)是早期希臘哲學盛行的一套倫理學觀點,主張「快樂/愉悅感」(happiness/pleasure)是人們唯一值得追求的事物,更具體來說,人們應該追求快樂與避免痛苦。然而,有許多人發現,如果我們接受享樂主義,將「快樂」視為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標而行動,其結果往往都是痛苦。此現象一般被稱為「享樂主義的悖論」(the hedonistic paradox):當我們將快樂視為目標加以追求時,最終獲得的只會是痛苦。

美國哲學家Robert Arp認為要避免墮入享樂主義的悖論,需要的是將「快樂」加以階層化,同時,只有在追求高階快樂的情況下,享樂主義的悖論才有可能被避免。Arp憑什麼這麼主張?接下來讓我們看看他的論述。

Arp從威士忌的角度切入來論述他的觀點,首先,他將威士忌的消費者分為兩種類型:「喝威士忌的人(whisky-drinker)」與「品嘗威士忌的人(whisky-savorer)」,前者飲用威士忌是為了獲得身體上的愉悅感;後者除了身體上的愉悅感之外,更多了一層認知上的感受「他們有意識的認知到自己在飲用威士忌後,身體需求獲得滿足。」

Arp而言,後者無疑是更高階的快樂。他引用效益主義哲學家John Stuart Mill1806-1873)的觀點,說明快樂不只有「量」的差別,也有「質」的差別,低階快樂的量再如何龐大,也比不上一丁點高階快樂。這是為什麼Mill說出「再快樂的愚人也比不上痛苦的蘇格拉底」這類宣言的理由。

Arp認為低階快樂之所以無法避開享樂主義的悖論,理由在於幾項特性:(1)長遠來看,低階快樂通常造成痛苦。以藥物成癮為例,此種追求身體快感的手段,其結果通常是各種悲劇。接著,(2)低階快樂的效益只會越來越低,當時間久了,對這類快樂的追求只會讓人感到無趣。最後,(3)低階快樂的持續性短暫並僅存於當下,這類的快樂無法透過回憶而再次感受。

相對於低階快樂,高階快樂不具有前述幾項特徵。Arp認為高階快樂來自我們的認知,更具體而言,來自我們認知到自己處於(或完成)某些特定事件時,所伴隨而來的愉悅感。舉例來說,解答高階數學問題、獲得值得榮耀的成就,以及受到他人的喜愛等。這樣的快樂不容易令人上癮,不隨時間久了而讓人感到無趣,也可以透過回憶再次感受。Arp認為追求這類快樂才有機會避開享樂主義的悖論。

你同意Arp的論述嗎?快樂是否真有階級之分?高階快樂真的有辦法避開享樂主義的悖論嗎?

 

參考資料:

Arp, Robert. (2010). Whiskey, Whisky, Wild Living, and the Hedonistic Paradox. In F. Allhoff & M. Adams (Ed.), Whiskey & Philosophy: A Small Batch of Spirited Ideas (pp. 109-122).

2019年1月30日 星期三

MIT「道德機器」計劃

紐約客(The New Yorker這篇文章介紹MIT的「道德機器」計劃起源,以及這個計畫出版的論文有哪些值得討論的結果。
  根據MIT「道德機器」的統計,大眾並不太在乎「作為」(action)與「不做為」(inaction)之間的差異。但是這兩種情況的差異在哲學與法律上十分重要。(我所參與的人工智慧倫理學計劃收到的數據,也出現類似的情況)
  根據「道德機器」出版的論文,在超過四千萬筆決策中,大致上可以劃分為三個大集群(clusters):西方集群(包含北美與西歐)、東方集群(包含東亞與伊斯蘭國家)與南方集群(包含拉丁美洲國家與部分法語國家)。
  東方集群國家比起西方與南方,更傾向於讓小孩死亡,讓長者活下來。南方集群國家更傾向於讓肥胖者死亡,讓運動類型者活下來。在經濟分配較為不平等的國家傾向於讓商人活下來,讓流浪漢死亡。在高度重視法律的國家(如日本與德國)傾向於殺死違規者。
  儘管文化會影響人們的決策,但總體而言,有一些傾向是跨國家與跨文化的,這樣的總體傾向可以劃分為三類:傾向於拯救人類的生命(比起動物的生命)、傾向於拯救更多的生命、傾向於拯救年輕的生命(雖然東方例外)。
  另外,這篇文章也提到,在美國使用自動武器必須遵守的指導原則中,有一項原則是:不能在AI中內建「殺人決策」。換言之,當要使用自動武器殺人時,決策必須是人類下達的,不可以是AI下達。但是在自駕車的討論中,目前只有德國提出了類似的指導原則,這點或許跟德國過去的歷史有關,德國對於「讓誰死亡」這樣的決策特別敏感。
  雖然從數據上,我們可以看到參與者的某些傾向依賴在他們所處的文化上。然而,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應該讓當地政府自行決定自駕車的AI應該如何選擇?德國前法官Di Fabio擔心這樣做可能會有很不好的結果。比方說,在未來,可能會有某些極權國家要求自駕車配合他們的社會評價制度(social-credit system),優先殺死社會評價較低的人。
  然而,我們似乎又不可能完全無視不同地區人民的行為傾向差異,強迫讓大家都使用同一套自駕車評價系統。因此,這兩種思路要如何權衡,會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。
  最後,這篇文章用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收尾:

「希望我們最後都能夠被演算法評價為值得活下來的那一方。」


「道德機器」網站:

「人工智慧倫理學」網站:
https://aiethics.ml/

2016年5月17日 星期二

平等式自由主義:德沃金的資源分配觀

這篇文章是應鄭南榕基金會邀稿而寫的(原文可見此),目的是介紹自由主義陣營中著名的政治與法律哲學家Ronald Dworkin,Dworkin的政治哲學主張特色鮮明,對於自由主義陣營的另外一對大將John Rawls有許多的批評。雖然身處自由主義陣營,但是在他的許多著作與文章中,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他非常勇於提供一套「美好人生觀」,這對於自由主義者來說是很少見的,我未來有時間會寫一些相關的討論。在這篇簡短的文章裡面,我初步介紹了Dworkin的資源分配觀。如果你對Dworkin有興趣,但是又不想直接進入他的文本,我推薦謝世民老師寫的文章「紀念德沃金」。

2016年1月6日 星期三

囚犯困境 vs. 紐康難題

不久之前,我在烙哲學投稿一篇文章說明了甚麼叫做「紐康難題」,烙哲學這篇文章其實是一篇前導文章,用來讓人們熟悉紐康難題這個案例,其目的是為了介紹另外一個有趣的議題:囚犯困境與紐康難題是不是同一種難題?

2015年4月20日 星期一

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

解放乳頭、性犯罪與兩性平權


台灣最近有一波追求男女平權的運動(類似的運動在歐美已經行之有年),試圖透過女性裸露上半身的方式,呼籲大眾可以公平的看待男性與女性裸露上半身之行為。這波運動的相關連結可以參考(王立柔專文:當女體遇上媒體)(〈關於乳頭解放,你也許不知道的歷史〉)。在這波運動中,爭取男女平權不會是主要議題,我相信不管是哪一方都會同意,男女平權是現代社會所應當追求的價值。問題的爭議點在於,認同女性可以裸露上半身與男女平權之間的關係是什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