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5月7日 星期二

《今天學哲學了沒》書評 作者:林斯諺

林斯諺是台灣新生代最具代表性的推理小說作家之一,目前出版過的單行本已經近十本,而且還在不停的 增加中。斯諺寫的推理小說意外性非常的高,讀到最後總是會讓人驚訝劇情的轉折,而且絕對不是只有轉一折!他即將到紐西蘭的奧克蘭大學攻讀哲學博士,是世界上罕見的哲學推理作家。

原文連結:http://blog.yam.com/neoellery/article/62401240

文/林斯諺 

這本書我看得好順、好愉快,堪稱是今年讀過最好看的一本書。
 
哲普書我看得不多,但本作的確是我印象中寫得最好、最值得推薦的一本(威爾‧杜蘭)《哲學的故事》是另一本好書,但對台灣大眾來說,親切度與普及性就稍 低)。並不是因為我認識作者才這麼說,而是因為他真的寫得很好。很難想像本書是出自一名研究生之手,不過這也沒有什麼好驚訝的,因為就我對作者的認識(我 曾跟他修過兩堂課),他的哲學程度相當優秀,是當年入學考試的榜首,在老師間也頗獲好評(這些都不是我亂講的,各位可以自行查證)。 


我認為一本大眾普及讀物應該要符合幾個條件:(一)流暢易讀;(二)簡明易懂;(三) 有趣味性。對一般讀者來說,這三點是最重要的。行文不流暢,讀者會看得很痛苦,可能翻沒幾頁就丟下;內容難懂,讀者可能直接把困難的部份跳過去,那作者就 白寫;沒有趣味性,味同嚼蠟,恐怕連作者自己都看不下去。本書不但具備這三個優點,更進一步還包括了一般哲普書沒有的優點,就是內容的全面性。本書囊括哲 學概論、哲學史、批判性思考、實際應用,可說是一手包辦了所有可能的內容,印象中沒有看過這麼全面的哲普書。並且,每一部分的內容都拿捏得恰到好處,這是 相當難能可貴的。

看完這本書,我深深覺得,即使是對哲學系的學生來說,讀這本《今天學哲學了沒》的效果 搞不好比讀羅素的《西方哲學史》還要來得大。說實話羅素那本我只看了前半,後半是用跳讀的。不過前半我至少看了兩次,但我所吸收的內容,恐怕還比不上智皓 這本書,很多內容因為太繁瑣,都是一看即忘,甚至連重點在哪裡都不知道。以學習效率來講,重點吸收會比鉅細靡遺地吸收要來得好。因此對我來說,看完智皓的 書等於看完羅素的書,實在也不為過。

本書相當適合作為通識課哲學概論的教材,如果是我,就會選用這本。記得以前看過通識哲 學課有老師選用《當哲學家遇上烏龜》這本書,這本我讀過,已經算是稍微比較像樣的哲普書,但我認為在內容的清晰度還有全面性上,還是比不上《今天學哲學了 沒》。也許在未來,會開始有不少老師使用本書當教材吧。

本書是推廣哲學的一個成功起點,對於智皓推廣哲學的熱誠真是深深感動,期待不久的將來他的著作再度問世,逐漸建立哲普書作者的地位,相信哲學在台灣流行的日子指日可待!加油!

(小疑問)
這本書內容有一些小錯誤,錯字的部分就不提了,已經跟作者討論過。這裡主要是想提一些內容有點疑問的地方。首先是167頁,據我所知,蒯因的Word and Object是一本書,文章中可能會讓讀者誤認為是一篇paper。一般在英文中提到書名會用斜體,這點書中並沒有錯,不過如果是文章,就會用雙引號並不變換字體。因此Two Dogmas of Empiricism通常是用 "Two Dogmas of Empiricism" 表示,但書中也將其標示成斜體,這樣這篇paper就會變成一本書了。

另外在308頁的部分有提到太空旅行的思想實驗,似乎是Parfit著名的teletransportation,不過這裡說是帕特南(Putnam)提出的。因為對Putnam不熟,不知道是不是我搞錯了。

最後,關於311頁 的最佳說明推論原則,這裡說明,這條原則的使用時機:彼此競爭的理論解釋力一樣並且簡單性也相同時。就我的印象,以前讀過的文獻似乎沒有提到一定要簡單性 也相同。最佳說明推論有一個爭議就是如何定義「最佳」,這時候簡單性便可以當成其中一種判準。我後來自己上史丹佛哲學百科查了一下,似乎這個原則本來就沒 有官方定義版本,所以也許不同的文獻說法就不同吧。我主要是好奇作者是從哪份文獻讀到的。

以上疑義僅供作者參考。

沒有留言 :

張貼留言